沿用原著民語音而成的地名

  最早在淡水居住的台灣平埔族之一的凱達格蘭人,他們分佈範圍南以桃園 為界,北止於三貂嶺與宜蘭,以淡水、基隆、士林及台北各地為多,他們移居 淡水,是由三貂角沿海岸西進,經基隆、萬里、富貴角而進入淡水。他們留下
幾個地名:


滬尾:
早期也有人寫成「戶尾」(見福佑宮內「望高樓碑」)。

老梅:
可能也是由「滬尾」的原音轉訛而來。

八里:
原「八里坌社」而得名(荷語Parecachu) 原址在今八里鄉挖子尾附近。

金包里:
原「基毛里Tapari社」所在地。後來改成「金山」。

北投子:
原「班豆社」居地。「北投」原意可能是指「女巫」。

萬里:
原「VaSai社」所在。昔日稱「馬鍊」。今日萬里還有「馬鍊」
的街名。

小雞籠社:
  • 是針對大基隆之稱呼。「雞籠」原是「凱達格蘭人Katangaran 之地」。
  • 後來tanga被省略為Keron,漢語譯成「雞籠」。
  • 光緒元年時,因原音不雅就訛其音,以「基地昌隆」而成基隆。 此外,阿里磅、大屯(原Toetn社)、奎柔山(原Kirragenan雞柔
    山社
    )。
  • 日本時代將圭柔山、北投、大屯三社合併,各取一字成「圭北屯
    社」。

  • 淡水老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