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平埔調
淡水最早的音樂,應該是原住民平埔施的音樂,絕大部分早已失 傳。所幸當年馬偕博士曾經採擷原住民歌曲編入聖詩,如今我們還約 略可以從台語聖詩第62A首領受到淡水平埔調的曲風。
漢人大舉渡海來台墾殖之後,想必也帶來漢人的曲藝。尤其淡水 一地以泉州居多,南管應該較為盛行。滬尾開港頗早,行商販賈,飯 後荼餘,吹管拉弦,借彈唱慰藉胸懷、交流鄰里感情,或是廟會慶典 、迎神賽會,鑼鼓喧天,想必十分熱鬧。耆老傳稱,在遠早時,崎仔 頂老街每當向晚時分,總有悠揚的弦音飄揚在曲巷間。遺憾的是,前 清時期的音樂紀事,在淡水人族群的記憶中只剩下一片空白。反而倒 是清末馬偕等人來淡水傳教,引進了西洋音樂,隨著教會的發展和興 辦教育事業,一直延綿至今,不曾中斷。
如今為老淡水人所熟悉的,全都是日治時期創設的曲藝團體,大 多是以戲曲的形式,在廟會祭典或婚喪喜慶中演出。其可貴之處,在 於與社區信仰習俗及日常生活結合,為民間自發性的音樂活動。比較 重要的是以北管子弟戲為主的「淡水軒」、「和義軒」和「南北軒」 。此外還有演潮州戲的「源正興」、唱京戲的「華音社」、南管樂的 「清弦閣」、演北管的「清籟社」、有出陣沒上場的「三樂社」,同 時也有西樂隊的組成。從零星的史料和口述傳說中,我們或能一窺昔 日淡水人音樂生活的多彩多姿。
淡水軒為當年淡水子弟班中的老大哥,大概成立於大正元年,其 成員大都是生意人、地主和吃公家飯的職員。財力較為富足,從福州 定製戲服,自香港購置「水月燈」,加上「腳色(Kioh-siau)」人才 輩出,如老生陳沛生、三花李金山、正旦邵場、小旦洪神扶、黃督恭 等,演出頗為可觀,在外地也稍具名氣。不過到了昭和年間,就逐漸 式微。式微的主因,一者要角相繼到外地謀生,一者年輕輩另起爐灶 ,成員出走,戰後不久就無形解散了。
和義軒和南北軒都是淡水軒的分出團體。前者由王金泉於大正五 、六年間發起創立,後者由許文達於大正七年發起創立。一般說來, 和義軒成員較多在市場內設攤做生意,南北軒較多攤販和勞動者,此 外南北軒也兼奏南管樂。在淡水軒式微後,兩者互為競爭的對手。但 後來南北軒似乎有凌駕和義軒之勢。南北軒的腳色,老輩有陳園、胡 石城寺人,後輩有李奕黎、蔡和重、杜進財、李阿生、陳金次、林永 坤和高水雄等人。兩軒分別於民國暅年和㘹年於永吉和暗街仔購屋設 館,但因後繼無人,今已徒具形式而已。
清籟社約成立於昭和年間的工運時期,當時施合發會社的員工頗 多淡水軒的成員,廠方有意藉戲曲安撫員工,因此組織了一個類似員 工俱樂部的北管團體,並遠從宜蘭聘請樂師來指導。但清籟社維持的 時間並不長,大概只有數年之久,在主支持者廠長洪森病逝後,不久 工廠又遭回綠,把戲服和道具燒個精光,就無形解散了。比清籟社成立時稍早,在暗街仔(今公明街12號)有許春風、陳 炎、黃富田、紀清夫等人組成的南管子弟班「清弦閣」。南昔昔稱郎 君樂,大正年間即已流傳。當時著名的樂師是住在草厝尾的林樹欉( 綽號鼓吹欉仔),許春風等人都是他的學生。據傳,林樹欉的曲藝是 由行船來淡水的唐山各所傳授的。南管音樂較為深奧,學的人並不多 ,二十多年前許春風去逝後,清弦閣就「散班」了。
源正興可能是台灣唯一的潮州戲班,是由當時在新店,今中正路 161號,經營中藥材買賣的洪鳥靖斥資組成的,為職業劇團,演員係 購買女孩來訓練,頗重身段,後場樂師則多從汕頭請來。其成立年代 約在昭和初,曾經在福佑宮內的拜亭收門票演,出平時則經常到全島 各處去公演,大概在「支那事業」(昭和12年)時結束營業。 京劇傳來淡水,約在大正末。先是有王金水等人組成的同慶社, 不久就在公館口的覺先館(今中正路109號)中藥店由張朝榮、張季 中兄弟等發起組成華音社。日治時主要是演奏和清唱,戰後則請外省 老師來教,才開始有上場演出,此時更名為華音票房。但過沒多久, 也就無形中止了。
日人統治台灣,附帶地也帶來了一些西洋的新鮮玩意,如留聲機 和西洋樂器等。大約在大正末和昭和初,淡水開始有「淡水青年音樂 會」西樂團體,是由許川隆、林江海、周寶銅、鄭碧華、林榮煌和林 愿等人所組成,大多為中產階級或大錢人子弟。稍後,淡水軒也由頭 人鄭興旺和洪有桐等出資組西樂隊,當時是由雷池塘帶隊。淡水軒西 樂隊的成員後來也加入清籟社,所以清籟社也有西樂隊。當年,西樂 隊似乎只是一種時尚,所使用的樂器不外乎大小鼓、法國號、喇吧、 黑管等,所吹奏的大都屬於日人編寫的進行曲之類。此外,淡水也有布袋戲,協興和小坪頂各有一團,但似乎並不怎 樣出色,在耆老的回憶中並沒留下印象。(錄自《金色淡水》)
(感謝邵來成、吳燦星、許傳興、張季中、李奕黎、高水雄、李慶忠 、雷耀焜、林再發、許金獅、黃昌材、吳勝雄、許壁、林良全、王敏 賢、洪家富、洪家傳等諸位先生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