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往昔淡水的海岸線緊逼山腳,和今日所見的情景不同。早年聚落都經山坡 向上發展,由於商業行為和防禦性的需求,促成了俗稱「蜈蚣陣」的線形街道 ,再加上居民利用狹長的土地分割方式來獲取更多的沿街面戶數,這就是台灣 傳統的「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也即所謂的「長形街屋」,淡水重建街和清水
街就是這種街道。


重建街、米市仔

老街的歷史

嘉慶年間
重建街以福佑宮和附近的公館口為起點,向北發展「牛灶口 」一帶,與淡水河成丁字型相交。米市仔街,就是日今清水
街北段。

道光年間
北方山丘聚落日益開發,吸引重建街自牛灶口延伸至城仔口 ,為重建街北段,這段坡路很陡,人們稱為「畸仔頂」。

咸豐年間
龍山寺落成,米市街向南段發展,形成「後街」和布埔頭, 清水街中段和南段。「下街」中正路興建、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