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署應因對策



(一)在區域性及都市內大眾運輸路線及場站計畫上:


營建署表示,台北市因為汽機車大量成長,造成市區內街道擁擠、雜亂的現象,

不僅降低了生活品質,同時也使台北市付出相當昂貴的社會成本;而這根本原

因,就是台北市缺乏一個完善、有效的大眾運輸系統。


有鑑於此,在淡海新市鎮的大眾交通運輸計畫上,除了規劃有各路線公車,如:

聯外幹道的客運公車、快速客運公車、巡迴公車(淡水及淡海新市內部為主,路

線配置應以25公尺寬以上的主要道路為主)、接駁公車(未來捷運系統車站接

駁乘公車之乘客,以捷運站附近輻射狀道路為主)。


這項規劃的確是為淡海新市鎮的大眾運輸系統,勾勒了一個很完善的計畫,但

是,許多民眾對此卻不抱信心。


賢孝里的民眾張木源表示,淡水地區,交通的最大障礙,並不是客運班次不夠多;

最主要的徵結,是在於淡水地區的街道過於狹小,且違規路邊停車的情況相當嚴

重。


事實上,地區報「淡海報導」,便曾針對淡水地區的交通問題做一問卷調查,調

查結果顯示,有33.3%的鎮民表示,淡水鎮的街道設計過於狹小,是目前淡

水地區交通問題的最大來源,也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有26.6%的民

眾說,淡水的交通問題,泰半來自於「路邊違規停車」。


由此可見,即使營建署規劃了再多的公車路線,但是若在街道設計上無法同時配

合,以及客運公車班次發車次數無法提高,區域性及都市內大眾運輸路線計畫,

便無法有效提升淡海新市鎮的交通效率。何況,在淡水地區,塞車、交通狀況最

好的地方是,只有一條可銜接關渡及大度路的聯外道路。


(二)道路交通計畫


從營建署提出的道路交通計畫裡可發現,淡海新市鎮的交通計畫都是以新市鎮為

中心,再規劃聯外道路系統、區內道路、快速道路等。這些的道路系統規劃,主

要設計點是在於新市鎮內的對外交通,以及在區內的交通情況,但是卻忽略了淡

海新市鎮人口對於淡水舊有的街道、交通的影響。


而在道路交通計畫上,淡水居民擔心的,不是日後新市鎮內的道路交通問題,而

是在「舊」城鎮裡的現有的道路系統,無法承載新市鎮人口所帶來的交通量,其

中又是以竹圍路段最受爭議。

由於竹圍是進入淡水的主要幹道,為了因應淡海新市鎮的人口增加,當初淡水地

方人士即建議營建署把此路段拓寬為四十米的道路,但是營建署基於拓寬經費高

達五十二億元,且縣政府也無力來負擔興的經費,所以這項計劃也被擱置。


有鑑於此,地方人士曾發起了多次的建議,希望能興建環山及環河的快速道路。

環山道路是經由小坪頂到北投出口,環河道路則是以快速道路出口直接接沿淡水

河,經紅樹林而達淡水。這二項計畫中,環山道路的可行性較高,而環河道路因

為經過紅樹林國家濕地保護區,故計畫受阻。於是,省公路局在八十四年八月時

表示,決定在三個月內把現有的竹圍路段,改為六線道,以因應車流量的增加。

但是,這項計畫至今仍未實現(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時至今日,竹圍路段的交通情況仍未見改善。同時,在拓寬計畫提出之際,多數

的淡水鎮民對此計畫也不表樂觀。民眾表示,竹圍路段會塞車並不是因為車道拓

寬就會解決了,而塞車的原因還包括了含有交通號誌和車輛目越來越多的因素等

在內。這些造成塞車的原因不是把道路拓寬就可以的了。


淡水鎮長陳俊哲也曾對此問題表示,將竹圍路段的道路拓寬為四十米的道路才是

可行之途,而環河道路的興建才是根治的辦法。


但是在新市鎮的計畫中,並沒有對這些問題做一解決方案。


同時,淡水的交通問題,還使淡水地區的繁榮受到阻礙。


淡水的房價比台北市低,是吸引來人口居住的主要原因,尤其以竹圍的人口性質

而言,多數是以外來者居多,而在淡水人口尚未達飽和階段時,選擇在淡水居住

是經濟小康者的第一考慮。但是依目前的交通品質來看,從三芝到淡水的交通還

算是平暢,但是在淡水及竹圍這一帶,就讓人望之卻步。


而根據中華顧問工程公司所作的「淡海新市鎮聯外道路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

新市鎮內的快速道路的路線規劃了以下的幾個路線:

1自大度路沿著台二線高架橋的方式通到竿蓁林。

2自大度路跨越關渡橋頭及捷運線後,沿淡水河岸至竿蓁林。

3自竿蓁林沿著淡水河到沙崙,接淡海特定區1號道路往三芝。

4自竿蓁林沿著淡水外環線,接淡海特定區2-1號道路往三芝。

5自竿蓁林續沿台2線經淡水中山路、林子往三芝。

6自大度路經關渡大橋,沿台15線及擬議中的淡江大橋過淡水河

 抵達沙崙,接淡海特定區1號路往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