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水每到陰曆四月十八日往昔滬尾街人,都會以一種簡單和樸 實的方式在拜拜。傳統上向著門口、一張桌子.幾碗小菜、十二雙筷 子、酒杯、幾柱香,如此而已。不求發財、不求添丁、不請客、不「
鬧熱」。聽說百年來從不間斷,而且年年如此。一般人稱之為「犒軍」或「拜門口」。至於拜誰?為何事?一般 人都答不上來,稍有見識者會告訴你「敗滬尾、拜滬尾」。而沿革如
何,可就沒人能說出所以然了。顧名思義,「敗滬尾」是指古淡水的一場敗戰,「犒軍」當然是 祭拜這場戰後有功或陣亡的魂魄了。這是那一場戰役?目前眾說紛紜 ,由於這是小地方的小習俗,因此引不起學者青睞,以做文獻上的考 據。但卻有三個淡水人對這段鄉土史提出他們的見解…
蔡牽是福建泉州同安縣人。兒時身世坎坷,本以彈棉花為業,性 情精明善於廣結人緣。後因故犯法亡命海疆,憑其領袖天份,嘯聚黨 徒成大氣候,劫掠沿海各地,北自山東、南至兩廣,都不時受其騷擾 。到嘉慶初年已有百餘艘船艦。1802年安南發生政變,水澳、鳳尾餘 黨也來投附勢力大增,翌年大敗清軍於浮鷹洋面,氣得嘉慶皇帝命令 「查明他的祖墳刨挖,將屍骨揚灰」以洩憤。1805年他聲東擊西夾攻 台灣,四月攻鹿耳門,六月攻滬尾,十一月再攻八里坌火焚艋舺汛防 。翌年攻蛤仔難(宜蘭)鳥石港,並在四月攻下淡水:聯合彰化洪老 四、鳳山吳准泗等,招賢文士,以天時人事為言傳腳島內,建元「光 明」,號「鎮海威武王」,大置僚屬準備反清復明。可惜1809年他再 度攻鹿耳門時吃了敗仗,被清水師提督王得祿圍困在黑水洋,幾乎全 軍覆沒。蔡牽一見大勢已去,自己把船炸沉,和妻兒一齊葬身海底,
死得頗有王者之尊。認為「敗滬尾」是此戰後,仍是據傳攻淡水時,蔡牽以小船搶灘 ,六、七百人撲岸數次,官兵、鄉勇奮力抵擋下才被攻下,造成的死 傷和破壞,其慘烈是可以想像的,艋舺署都司陳廷梅也在此戰壯烈成 仁。經浩劫後的滬尾街,在收拾殘局重建家園後,為了感懷這些捍衛 鄉土的烈士,就共同決定在每年四月十八日,祭拜英魂以示答謝,至
今漸成習俗。支持這種說法的是《北門鎖鑰》的作者吳勝雄先生,他在民國六 十七年出版此書。曾在書內強調此觀點。(《北門鎖鑰》是繼昭和十
一年柯設偕老師繼《淡水的歷史》後的第二本淡水鄉土史)。
在文獻資料上卻有極大的差異(如《瀛舟筆記》記的是六月初四
),要證明此一觀點,可能還得更多的考據。
光緒十年中法開打,孤拔將軍督率遠夷艦隊,直搗閩江口,一小 時內就將清廷的南洋艦隊全部轟沉,並且摧毀福州兵器蔽和造船塢, 四十天後兵臨淡水,國際間預測法軍幾小時就可拿下淡水港。十月一 日清晨六點開始炮轟淡水,夷平了沙崙、中崙和油車口炮台,並向淡
水開炮,當天共轟了十三小時、一千發炮彈。十月八日上午九點半,法軍陸戰隊登陸沙崙,清軍在孫開華提督 的指揮下,沿淡水居民所趕築「城岸」據壘死守,與法軍展開白刃戰
,終在下午一點打敗「西仔兵」,獲得「中崙血戰」的勝利。法軍緞羽而歸後,除了在基隆加強攻勢外,並封鎖淡水達九個月
,直到翌年六月卅日雙方簽下合約後才結束。清代的中國因屢戰屢敗而灰頭土臉,遠東艦隊是法軍的精銳,所 向披靡,卻在淡水大爆冷門,被滬尾居民聯手趕下海,這當然是淡水
鎮民最自豪的一頁鄉土史。因此相傳五月卅一日(農曆四月十八日) 即簽定和約之前夕。滬尾一帶住民為慶祝和平來臨及憑弔中法雙方陣 亡將士,家家戶戶舉行祭奠,稱「敗滬尾」,意即「西仔」敗於滬尾 。從此成例,每年陰曆四月十八日稱「敗滬尾」,祭祀無名英雄。
持這種說法的是本刊編輯顧問周明德先生,他在「秋天裡的戰爭
」一文中引證這典故。此說法也有人存疑,因為戰場在油車口,並末攻入淡水街,是否 帶來那麼大的震撼力,再說此戰是整個台北的事(艋舺土勇出力最大 ),為何他們沒有類似的習俗。而且,擇定四月十八日也嫌牽強,因 當時新聞資訊並不發達,要在和約前夕凝聚成全面性慶典並不易。「 西仔反」距今不過一百零七年民眾應該還清楚他們所拜何事才對。
提出這種說法的,淡水素人書一家李永陀,他在其家譜李氏的《 李協勝公族譜》內,找到線索。在族譜內的《高曾祖考妣諱字生卒時 日》中,記載:「…嘉慶十四年漳泉械鬥,祖父母等走避滬尾街,泉 人聚集之所穩如泰山。時有海賊蔡牽在港,是我泉人,戰船三百餘號 ,欲助泉人以攻漳人,而泉人恐于國法,再三推辭。於是蔡牽揚帆出 港。距料漳人串通海賊朱賁(笨)是伊漳人,戰船共有一百八十號。 迨四月十八日水陸夾攻,朱賁由海,漳人由山,攻打滬尾街。泉人抵 擋不住俱走艋舺街。後來官軍一至,漳人為反賊、泉人為義民,殺得
漳人無處棲身,逃走甲子蘭…」。燕樓李氏是其開基祖李鼎成,乾隆十一年來淡水北投仔後,代代 相傳人才輩出,前清時期一門三舉,成為淡水望族,其族譚記下了淡 水不少史料,自有其權威性。但朱賁的事在正史上史料不多,難於斷 定血洗淡水的事,是否就是四月十八日,若僅以此點證明「敗滬尾」
和朱賁有關立場是過於薄弱。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及外來人口的激增,「拜滬尾」可能會被漸 漸遺忘,但「敗滬尾」這歷史經驗卻是不可湮沒,上述三種說法或許 是其中之一,也可能是另一歷史事件,抑或與歷史無關的民俗也說不 定,這得待專家去研判推敲。最重要的是:到我們這一代,編寫《淡
水開拓史》,是刻不容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