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大事記

(清朝統治時期-滬尾庄時期)


1684(康熙23年)
正月,清廷以台灣棄留問題開廷議。

四月,決議留有台灣,設分巡臺廈兵備道轄管,下設一 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以安平水師
十人駐淡水,半歲一更換。

1697(康熙38年)
郁永河至淡水探勘硫磺,據載已有少數漢人在淡水漁耕 ,也有簡單貿易。(此時移居淡水之漢人以關渡平原為 中心,船隻多停泊於台北盆地)。五月二日,至北投, 約麻少翁等23社,以布易礦。

冬十月,郁永河始畢磺事,返閩,著《裨海記遊》,論
台灣時政。

1710(康熙49年)
始設淡水防兵,定三年一換。

1711(康熙50年)
分巡台廈兵備道陳璸命佳里分防千總黃曾榮移駐淡水。

1712(康熙51年)
雞籠通事賴科鳩眾建干豆門靈山廟(今關渡宮)。

1714(康熙53年)
四月,欽差使者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Mailla、 德瑪諾K.Hin derer來台測繪地圖、勘丈里數。

諸羅知縣周鐘瑄北巡、至雞籠、淡水登八里坌山。時淡 北初闢,多閩省逋亡,恐肇亂階,其後乃有清革流民, 以大甲溪為界之請。人民諭大甲溪北上者,非有官照不 得行,淡北平野,視為化外。

1715(康熙54年)
十一月,北路參將阮蔡文巡上淡水,自帶糧食、帳幕抵 淡,「番社」具牛酒以迎,為文祭歷年淡水陣亡將士, 既歸撤淡水一汛七塘官兵。

1716(康熙55年)
諸羅知縣周鐘瑄設諸羅一塚及淡水倉二處,以貯淡水及
南崁兵米。

1717(康熙56年)
福建巡撫陳璸北上淡水,遍歷各「番社」,既歸與總督 合奏,添設淡水營守備。

1718(康熙57年)
設淡水營守備,駐八里坌,以黃增榮任之。

1723(雍正元年)
巡台御史吳達禮奏諸羅縣北、半縣地方,民、番雜處, 請分設知縣一、典史一,淡水為海岸要口,形勢遼闊,
請設捕道同知一。

八月,割諸羅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

增淡水港社船為六隻(初為四隻),特准運淡水米粟,
以濟漳泉。

初設縣學,附彰化縣、淡水廳生額共八名。

1724(雍正2年)
淡水同知王研修葦紅毛城增建四城(今存南門)。

1731(雍正9年)
開淡水港(八里港)為內地貿易港。

1732(雍正10年)
淡水營都司駐八里坌。此時滬尾尚為小村落(但亦可能
已形成村市)。

據傳居民建永吉里上帝公廟(今聖靈公),再建福祐宮

1734(雍正12年)
設淡水社「土番」社學於夏嘮別莊。

1743(乾隆8年)
定淡水商船之數為十艘,航行廈門,不得再增加。

乾隆年間,淡水地區移民最盛。

1750(乾隆15年)
秋七月大風雨,毀八里巡檢署。

1751(乾隆16年)
李鼎成入淡水北投仔,為今燕樓李氏開基祖。

安溪人張文鳳率族人闢今小坪頂

1754(乾隆19年)
今清文里居民建「米市福德祠」

1755(乾隆20年)
夏四月二十日,由淡水港起運內地倉米始准銷小船過撥 費用,每石四分八厘至六分一厘不等。

1756(乾隆21年)
廢淡水港社船,以杜潛航後山「番界」。

1760(乾隆25年)
八里坌紳民建天后宮成。

永定人江慶玉闢八連溪莊(三芝)。

1764(乾隆29年)
余文儀修《台灣府誌》,稱淡水有數庄,可見鄉野開墾
已開始。

1766(乾隆31年)
鄉民謝開使等協同「番戶」鑿水頭圳。

1769(乾隆34年)
淡水監生郭宗嘏捐長道坑八里坌田園租榖十餘石,充明
治書院膏伙。

1776(乾隆41年)
芝蘭鄉民謝開使等協同「番戶」鑿芝蘭水硯頭圳成。

1783(乾隆48年)
淡水人王作、林小文糾眾呼應林爽文天地會。

1786(乾隆51年)
天地會北路黨林小文陷新莊西據滬尾、八里坌等地,滬 尾之圍歷三日方解。

1792(乾隆57年)
詔開八里坌港,准通航對渡蚶江及五虎門。


淡水大事記 清朝時期大事